背景介绍
绍兴县作为一个轻纺大县,不仅有厚重的纺织业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丝绸之乡华舍镇当时就有日出万丈绸的美誉,绍兴县依托传统轻纺业优势和90年代轰轰烈烈的无梭化纺机革命等,目前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纺织产业领域,绍兴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现在的绍兴县,已然形成了由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大型纺织产业集群。
而依托该集群迅猛发展起来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也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以1998年末数统计,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共有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企业共计1577家,职工人数16.4万余人,占全县工业企业总就业人口的67,8%:该集群年产各类化纤及混纺面料近20亿米,印染后整理能力达60余亿米,提供了全国纺织品产量的15-20%;集群创造的现价产值占绍兴全县工业现价总产值的66.8%,所创财政收入也占全县工业企业的近50%.上述数据无疑非常有力地印证了绍兴纺织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和全国纺织行业内的显赫地位。
但是这个显赫的集群现在却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自1998年以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内需不足的影响,绍兴纺织业陷入了庞大生产规模与有限市场空间、高档设备与中低档产品这两大矛盾之中,而且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集群内部互动关系微弱,缺乏协作创新意识,以及面临加入WTO以后,产业升级如何实现,集群的创新绩效如何得以提升,如何实现绍兴的纺织硅谷战略目标等等。
我们的分析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从系统观出发,运用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就以此为出发点,在回顾绍兴纺织业集群发展历程和集群内部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该纺织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进行分析,然后运用群体学习模式的分析框架来分析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创新绩效的提高途径,最后是对绍兴纺织业集群创新的外部支撑因素的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是绍兴纺织业的起步阶段,设备靠换旧、技术靠退休、产品靠推销是当时绍兴人在纺织领域创业的真实写照。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集群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宏观政策的改善,农民的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在绍兴涌现。由于绍兴巳经具备一定的轻纺业基础可以充当创业的样板,而且这个行业进入壁垒和科技含量都较低,因此这些新出现的乡镇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纺织业。
而当地的竞争攀比和对优惠政策的追逐使这这些创办不久的纺织企业非常热衷于扩大生产规模,因而这一时期绍兴的有梭织机大量扩容,一度出现了增机扩台热。从92年到96年,绍兴纺织集群进入大发展时期。由于受韩国、台湾等进口高档纺织面料对纺织品市场的冲击,迫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绍兴纺织企业在这一阶段大量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织造、印染设备,无梭化革命风起云涌,一度出现了纺丝、织造、印染设备进口热,短短四年时间里集群投入了技改资金达120亿元之巨;第四阶段是填平补齐、配套完善阶段,时间为从1997年至今。这一阶段绍兴纺织业集群致力于对前期引进的高档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对现有项目进行填平补齐和配套完善,以尽可能发挥设备的效能。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要素和结构分析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创新主体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企业共计1577家,另外还有专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企业和技术中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企业本地网络,其中的中国轻纺城是集群纺织品集散中心和市场信息的集散地。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构成如下:(1)集群核心网络系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化纤、织造、印染和服装为主导产业链,另一部分是以纺织技术服务业和染料/制剂企业,纺织机械企业等相关产业所组成。这些核心网络系统及其成员构成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知识、技术应用子系统。(2)集群创新系统的辅助网络:主要由技术服务机构、教育培训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轻纺科技中心、中国轻纺城、浙大职教学院绍兴分院,以及集群内部骨干纺织企业研发机构构成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体系,和以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所构成,该辅助网络为集群提供知识、信息、人才支持,是知识提供子系统和集群规制协调机构。
(3)集群外围网络系统:由绍兴县政府及其科委等相关机构、绍兴县的信息县工程、外部知识机构、有关政策等.该三层次构成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基本构架。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
首先考察该集群创新系统的核心网络系统。该核心网络系统由处于纺织产业链上的本地企业和对产业链的相关支持企业构成,并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了网络组织形态。在产业链上的企业主要有化纤、织造、印染和服装。这些核心网络成员以中小企业为主,上规模的大企业绝对数量不少,但相对数量较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核心网络成员之间很少采取产业链联结方式,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从整条产业链来看,企业间缺乏有机协作关系,印染与服装面料脱节,服装面料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与化纤原料脱节,而且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总体上参差不齐,其中织造技术是强项,而前道和后道相对薄弱,染整和服装行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特种化纤、合纤开发应用方面一向是绍兴纺织产业链上的弱项,而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匹配性也表现在具体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指标上,到1998年底止,集群中化纤业主要生产设备有纺丝线100条,化纤加弹机140台,各类化纤原料年生产能力23.77万吨,1998年实际产量为22.64万吨。
织造业拥有各类国产以及进口喷水、喷气、剑杆、片梭无梭织机20874台,有梭织机20602台,各类化纤、混纺面料生产能力17.11亿米。印染业有平网印花机101台,园网印花机109台,各类印染机缸2899台,氧漂生产流水线1条,呢绒染整线5条,印染年生产能力达62.59亿米,1998年实际产量为38亿米。服装业拥有服装流水线339条,其中进口流水线59条,国产280条,种类服装年生产能力为L44亿件。可见产业链上各行业的生产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设备利用水平也不一,从而整条产业链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橄榄型格局,比例为0.4:83.4:5.2:10.9,整个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偏低,产业结构较不合理,从而产生了瓶颈问题和木桶效应",抑止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第二,核心网络成员企业间协作互动关系较少,更多是同行业企业间竞争互动关系。表现在创新方式上就是仿、冒、跟的多,企业间技术能力处于相接近的水平上,产品档次没有拉开,存在着我上你上大家上的现象,可见,集群内部的创新还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虽然企业间的竞争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本地创新行为,然而从整个集群来看企业间缺乏合作、协同创新的理念将会造成严重的内耗和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等资源浪费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地理集聚所带来的优势效应,而成为一种集群内部的拥挤效应七从而阻碍了产业升级和集群整体创新绩效的提高。